乒乓球比赛中,为什么削球打法,是不易取得好成绩(乒乓球为什么要削球队员)

在乒乓球的打法中,削球是最苦,最难以练习,也是最难出成绩的。大多数削球选手以牛皮糖似的防守为主,靠对方失误得分,主动进攻能力偏弱,因此面对大行其道的两面反胶弧圈结合快攻打法,显得十分被动。特别是国际乒联在采用40+球以后,球体增大,旋转减弱,削球选手的生存空间被进一步剥夺。小球时代,依靠旋转变化,削球男有朱世赫,女有金景娥,但也鲜有佳绩。1995年的43届世乒赛,丁松击败瑞典名将卡尔松,于是就一举成名,并和队友获得了男团冠军。

此后,中国队的削球手大多以陪练为主,如女队的武杨、范英、胡丽梅。男队的侯英超等等。而在国际上,以削球选手为主力,并打出一定成绩和名气的,还是韩国队的金景娥、朱世赫。金景娥与中国两代大魔王王楠、张怡宁处于同一时代,两人都是打削球的高手。金景娥与其对阵时,王楠、张怡宁拉吊结合,再加上节奏变化,让金景娥削起来非常难受,经常是左奔右扑,前后腾挪,甚至有时候不得不采取暂停的办法来缓和,几乎无法形成真正的对抗。

金景娥最好的个人单打成绩也仅为2002年中国公开赛冠军。朱世赫可谓是一代削球天才,他的削球旋转强烈,弧线低平,他正手反攻弧圈球极具威胁,能够与对方反拉多拍,甚至不占下风。这也成为他能与众多高手,一较高下,保持很高竞技水平的资本。朱世赫在47届世乒赛闯入决赛,获得男单亚军,这也是他最好单打成绩。大球时代,旋转减弱,削球打法生存越来越难,恐将退出历史舞台。

像中国乒乓球队女队副队长武扬在面对媒体采访时说:虽然削球很累、很苦,但对于我来说,自小教练就根据我正手进攻单薄的弱点,让我练习削球打法。如果不是削球,我可能也进入不了国家队,也取得不了我现在的这些成绩,所以我不后悔练习削球。

削球手训练不易,其打法相悖于发展方向。既训练削球技术又要训练防守反击,要想有一定的功底训练周期相当长。训练成本先放到一边,就现在先不说国乒竞争,就连省队的竞争就相当激烈。削球手必须付出平时运动员几倍的努力,没人愿意冒险去玩一项非主流的打法。甚至有很多削球手熬不过训练的艰苦而被迫放弃。削球作为一种特殊打法,丰富了乒乓球,也为观众增强了观赏性。

但随着40+球的使用,削球的生存越来越难了。由于球体变大,削球手赖以生存的旋转减弱,但凡力量稍大的对手都不再和削球拉来拉去,而直接采取大力扣杀,或者直接拍死,这样难削球很难防守。乒乓球技术的改革,会催生一些新的技术,但也会相应的淘汰一些老的打法。像一些小的专业运动员,教练在催促其出成绩的同时,越来越多的都是采用横板两面反胶弧圈结合快攻打法,甚至连直板都越来越稀缺,削球则更处于不利的境地。

发布于 2023-01-08 02:01:28
收藏
分享
海报
0 条评论
33
目录

    0 条评论

    请文明发言哦~

    忘记密码?

    图形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