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宁足球队(兴宁市足球杯小学组总决赛)

本文目录一览:

当年广东足球的“广东四杰”,如今他们的现状如何?

眼下的国内娱乐圈,各种层出不穷的男团组合出道,走的都是所谓的花样美男路线。不仅毫无美感,也缺乏男子汉应有的阳刚之气,更是给追星的青少年作出不好的榜样。上世纪的广东足坛,在不同的时期也曾经出现过一些“男团组合”,今天硬腿子就带大家一起来聊聊这个话题。

50-60年代:广东足球五虎将

1958年底,为了备战次年的第一届全国运动会,广东省体委任命原广州队主教练、前国脚郑德耀担任球队主教练,并以原来的广州队班底组建成广东省足球队参赛。

郑德耀

这支全新的广东队在预赛阶段南宁赛区中表现十分神勇,小组赛6战5胜1平进25球,仅失2球,以小组第一昂首杀进决赛阶段比赛。

决赛阶段,广东队与四川、辽宁、上海一起被分在第二小组。结果广东队胜辽宁上海,负四川,以2胜1负继续名列该组第一,杀进前六名分组。

与广东队一起分在前六名分组的队伍分别为河北、陕西、辽宁、八一、北京。由于广东队此前的表现过于亮眼,各队都开始对其进行重点照顾,针对广东球队带球技术出色的特点,其余各自球队都开始采用犯规战术来组织广东队的进攻,最终广东队5战1胜1平3负名列第五,结束了一运会的征程。

虽然广东队最终没能闯进前三甲,但是球队的表现还是获得专家和球迷的一致认可。其中,程洪森、杨霏荪、关辉舫、黄福孝和廖德营被外界合称为广东足球五虎将。程洪深、杨霏荪在两个边路的突破传中可以说是广东足球两翼齐飞的最早雏形,而关辉舫、黄福孝两个小个子球员在中路犀利的突破更是让对手防不胜防,关辉舫更是因为带伤拼到骨裂依然不下火线,被球迷送上花名“钢条”。

从左到右:张文禄、胡鸿斌、林效才、杨霏荪、廖德营、冼永泉、程洪森、陈汉粦、关辉舫、黄福孝

杨霏荪和程洪森

左起:张文禄、胡鸿斌、黄福孝、林效才、杨霏荪、关辉舫、廖德营、冼永泉、陈汉粦、程洪森

可以说,程洪森、杨霏荪、关辉舫、黄福孝和廖德营五位球员组成的广东足球五虎将,是广东足坛的第一代男团组合。

70-80年代:广东四杰

进入70年代,广东足球开始迎来一位对南派足球影响极为深远的重要人物,那就是苏永舜。

苏永舜

其实苏永舜早在60年代就曾经担任过广东队主教练,只可惜后来因为历史原因被中止。1973年,当苏永舜第二次成为广东队主帅之后,他为广东队培养出一批非常优秀的足球运动员,除了此时已经在国家队中长期集训的容志行之外,如何佳、蔡锦标、陈熙荣、关至锐、禤洁球、杜智仁、欧伟庭、古广明等人都是各级国字号球队的常客。

容志行、蔡锦标、欧伟庭、何佳

这其中容志行、蔡锦标、欧伟庭、何佳又被球迷们送上广东四杰的称号,成为广东足坛第二代男团。

80年代:兴宁一县六国脚

进入八十年代,广东足坛迎来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组合,一共六名成员,而他们成团的原因是因为他们都来自同一个县城,那就是广东省梅州市兴宁县。

从左到右:张小文、郭亿军、谢育新、罗庆、伍文兵、蔡锦标

这六名国脚分别为:横跨年维泗、苏永舜、曾雪麟等多任主教练的国家队主力中后卫蔡锦标;能够胜任中卫、中场、中锋等多个位置的万金油郭亿军;中国首位留洋的球员谢育新;在国家队中只要进球就必然是价值连城的张小文;在广东队六运会夺金决赛助攻麦超的伍文兵;以及曾经入选过国青队、善于扑点球的门将罗庆。

郭亿军、谢育新、伍文兵和张小文

据说这六名球员中,谢育新、郭亿军、张小文、蔡锦标都出自于兴宁城镇三小和兴宁一中。一个县在同一个时代内,为国字号球队贡献六名国字号球员,不敢说绝后,但肯定是空前的。

(备注:原来兴宁一县六国脚,说的应该是谢育新、郭亿军、张小文、蔡锦标、伍文兵,再加上一位女国脚吴伟英,这里因为男团这个设定,将吴伟英替换成罗庆,还请各位看官知晓。)

90年代:太阳神双子星

进入90年代,广东足坛开始悄悄发生着变化,曾经的老大哥广东队被小弟广州队赶超。1990年,原广州青年队教练周穗安出任广州一队主教练,广州青年队中彭伟国、胡志军、黄洪涛、蔡庆辉、沈嵘、彭昌颖、陈耀华、罗文胜等一批小将也被调入广州一队中。

1988年广州青年队合影

1990年,广州队获得甲B亚军重返甲A。1991年 ,回到甲A的第一个赛季,广州青年军就在联赛中双杀徐根宝执教的国奥队,这也让徐根宝一眼就看中了这支广州队的中几名球员,并将彭伟国、胡志军、沈嵘、蔡庆辉几人招致麾下。

1994赛季,首届职业甲A联赛正式开战,已经挂名太阳神的广州队在主教练周穗安的带领之下,以彭伟国、胡志军二人为进攻核心,在甲A赛场上刮起了一股南派足球旋风。

赛季结束,广州太阳神以11胜5平6负进36球失27球积27分获得职业联赛元年的亚军,“胡椒”胡志军以17球荣膺首届职业足球甲A联赛金靴,“国仔”彭伟国获得金球奖,太阳神双子星不仅球技出色,出众的外形和气质也在球场内外收获了无数的粉丝。

以上就是本期硬腿子为大家介绍的广东足坛曾经的“男团组合”,各位球迷们对他们有哪些印象深刻的回应,或者大家心目中有哪些记忆深刻的足坛组合,欢迎大家评论区留言讨论。

谢育新的个人简介

1979年进入兴宁县业余体校足球班训练

1980年进入广东少年队,开始了足球生涯

1985年进入国家少年队U-17,主教练高丰文。作为主力前卫,参加在北京举办的第一届世界少年锦标赛,进入八强,在小组赛对玻利维亚队与几内亚队各入一球。

1986年进入国家青年队U-19,1987年应邀到荷兰的兹瓦鲁PEC82足球俱乐部(如今改名为FC Zwolle,现在荷乙联赛)试训,成为中国留洋第一人。

1987年第六届全运会冠军(广州)

同年入选国家队,参加奥运会亚洲区预选赛,在三年中实现了从国家少年队到国家队的“三级跳”。先后参加了1988年在汉城举行的奥运会决赛阶段比赛以及1993年进行的第十五届世界杯预选赛,在小组赛被伊拉克淘汰,1997年后退出国家队。1989年亚洲区第十四届世界杯预选赛六强赛对朝鲜一战,谢育新的关键性入球令中国队重新看到了进军罗马的希望,进球后的谢育新用一个侧手翻释放着内心的喜悦,这一庆祝方式在80时代的中国足球极为罕见 。

1993年第七届全运会第三名(北京)

1994年-1995年,中国职业联赛的前两年,效力于广东宏远,成为广东宏远的主力干将,与黎兵、马明宇一起成为“新广东风格”的代表人物。

1996年转会广州松日,赛季结束后由于球队降级转会。

1997年转会广东宏远,赛季末同样由于球队降级转会。

1997年第八届全运会第二名(上海)(由于奥运战略,以青年队参加全运会,含金量下降,同时允许五名超龄球员)

1998年转会沈阳海狮,焕发了运动生命的第二春,成为沈阳海狮的队长及中场核心。

2001年在沈阳海狮退役。

还是中国足球

亚洲球王

小城市出了亚洲球王

人人都知道古代的蹴鞠运动起源于山东淄博,但足球得到真正发展却是在梅州。梅州位于广东省东北部,这是一个华侨侨户占据总人口三分之一的城市,在这里,家有海外亲属并不是什么稀奇的事情。梅州对外联系紧密的特点由来已久。早在1873年,外国传教士就将近代足球技术介绍到梅州的五华长布镇,1914年,梅州开始真正出现足球运动。自那时起,梅州涌现出众多足球运动员以及足球教练。除了人尽皆知的“亚洲球王”李惠堂之外,还包括曾雪麟、蔡锦标、谢育新、伍文兵等在内的多名足球界人士。

李惠堂媲美贝利

“看戏要看梅兰芳,看球要看李惠堂。”这是上世纪30年代在上海流传的一句话。李惠堂驰骋绿茵的25年也是中国足球在国际足坛声名鹊起的25年。1926年在上海举办的万国足球锦标赛上,以李惠堂任队长的中华足球队战胜了葡萄牙、苏格兰两支强队,创造了华人足球队连续击败外国足球队的纪录。随后的几年,李惠堂又发动在沪的粤人组建乐华足球队,并接连战胜当时的国外劲旅。在1934年的第十届远东运动会足球决赛中,中国队同老对手日本队相遇。中国队在双方打成3比3的情况下获得点球机会。队长李惠堂操刀命中绝杀日本队,他也因此获得了“亚洲球王”的称号。

李惠堂在其职业生涯中共打进2000多个进球,并4次代表国家队参加远东运动会获足球冠军。在1976年联邦德国一家权威性足球杂志组织的评选活动中,李惠堂同贝利(巴西)、马修斯(英格兰)、斯蒂法诺(西班牙)、普斯卡什(匈牙利)一起被评为“世界五大球王”。

生活因足球而改变

足球运动自来到梅州之后,人们的生活也随之发生了变化。1907年,孙中山先生特派旅日同盟会员谢逸桥和温靖侯回到故乡梅州,创办松口体育会和体育学堂,在开展足球运动的同时,培养辛亥革命军事骨干。建国后,梅州政府高度重视足球在本地的发展。增加足球场地、承办重大足球赛事、培养青少年足球开始成为近代梅州足球的发展重点。现在在梅州,大多数青少年几乎都能在足球场上秀秀脚法,市体育局也要每年举行几十次足球比赛。就连各单位之间的联谊活动都是以足球运动为主。

占据国足半壁江山

梅州对中国足球的贡献主要集中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当时梅州是全国开展足球运动的10个重点市县之一,来自梅州的球员在国家队占据了半壁江山。1989年,高丰文带领国家队出征世界杯预选赛的时候,谢育新、伍文兵、郭亿军和张小文都来自同一个县城——梅州市兴宁县。1983年中国国家队的主教练曾雪麟也是从梅州走出的著名足球人。他在60年代开始了教练生涯。曾率领天津足球队获得过全国足球甲级联赛冠军、足协杯赛冠军、全运会足球比赛冠军。1983年,54岁的曾雪麟担任中国足球队主教练,并在随后的一年中获得了亚洲杯亚军。

1993年,随着中国足球走上了职业化道路,经济相对落后的梅州在足球事业上也开始由盛转衰。现在的国字号球队中已经没有来自梅州的球员

李惠堂是谁?他那个时代的中国足球是什么情况?

李惠堂(1905—1979),字光梁,号鲁卫,梅州八贤之一,清光绪三十一年出生于香港大坑村,是建筑巨商李浩如的第三子。

1965年任国际足协副会长的李惠堂(右),1976年被联邦德国一权威足球杂志评为“世界五大球王”(另四位是:贝利、马修斯、斯蒂凡诺、普斯卡斯)之一。图片提供/孙德茂

李惠堂从小就酷爱足球活动。6岁时,其父把他送回原籍梅州市五华县锡坑乡老楼村读私塾,读书之余,他以家门前宽阔的草坪作球场,呼朋引伴苦练足球技艺。5年后,他回到香港,继续刻苦训练,并常常请教球坛先辈,技艺大进。在1922年香港“夏令营杯”赛中,17岁的李惠堂展现了娴熟的足球技巧,被足坛前辈所看中,赛后即被吸收为南华体育会甲级队足球运动员。此后在沪港埠际赛、甲级联赛、远东运动会上,他所参加的球队都获得冠军。随后在出访澳大利亚各役中,他也屡立战功,从而声名鹊起。

1925年秋,李惠堂赴上海。起初加盟乐群足球队,击败高丽队并在市锦标赛中夺冠。之后,受聘为复旦大学体育系主任。1926年,上海举办万国足球锦标赛,以李惠堂任队长的中华足球队,战胜了葡萄牙、苏格兰两个强队,创造了华人足球队连续击败外国足球队的纪录。同年夏,李惠堂发动在沪粤人组建乐华足球队,并任该队董事长和队长,成为当时上海乃至全国实力最强的足球队。在全国联赛中,乐华队获冠军。在“史考托”杯赛中,乐华队以4:1击败蝉联九届冠军的外国腊克斯队。1927年,乐华队战胜各国劲旅组成的西联队,获西联甲级第3个冠军。1928年,李惠堂参加万国球赛,被评为最佳球星。1929年,李惠堂加盟的上海队,获全运会足球冠军。李惠堂娴熟精萃的运球技巧和神乎其神的妙射绝技,使上海观众为之倾倒折服,每次出赛,球场均座无虚席,到处流传“看戏要看梅兰芳,看球要看李惠堂”佳话,一时间,李惠堂的英名传遍了大江南北。

1930年,李惠堂从上海回到香港任南华足球队长,带队频繁出赛,所战皆捷,连续数年为全港甲组足球赛冠军杯得主,并在第六届全运会足球赛中获得冠军。

1934年,第十届远东运动会在菲律宾举行,李惠堂担任中国足球队队长。在第9届远东运动会上,日本足球队和中国足球队并列冠军,日本队扬言要在这届远东运动会上打败中国队,而以李惠堂为主力的中国队亦斗志高昂,决心教训这一骄狂的对手。决赛那天,天气特别炎热,战况空前激烈,在全场比赛即将结束时,比分依然是三比三。这时,中国队获得罚点球的机会,由李惠堂操刀,一鹄中的!顿时,在场侨胞观众欢声雷动。这场球赛的胜利,大长了中国人的威风,李惠堂亦荣获了“亚洲球王”的称号。

1941年,李惠堂率华东足球队访问马来西亚,在与槟城军联队对垒时,以11:0大胜,他一人独进7球,并令人震惊地射穿了对方球网。还有一次李惠堂率队与外国球队交锋时,获点球机会,他发脚怒射,球如炮弹出膛,对方门将接球后连球带人滚进网窝,当即呕吐不止,从而有李惠堂罚12码,力大无比,要踢死人的传说。致使有一次李惠堂率队与印尼队比赛时,对方门将见到李惠堂在其门前得球将要举脚发射时,竟然离开球门不敢防守。

1941年12月香港被日本攻陷后,李惠堂逃回老家,曾先后在锡坑、安流、河口、横陂、华城等镇献技传艺,并率五华足球队和航建足球队两访兴梅,有力地推动了家乡足球运动的发展。以后,梅州被誉为“足球之乡”,与李惠堂的大力推动不无关系。日本投降后,李惠堂由原籍回到香港,仍效力于南华足球队。

1947年秋,李惠堂率南华足球队到东南亚访问,与泰国、新加坡等国足球队比赛10场,场场告捷。回港后,李惠堂又参加了香港华联与西联一场足球比赛,年已40多岁的他仍勇猛异常,接连攻入数球,结果华联队以4比2战胜西联队。这场比赛也成了他“挂靴”的告别赛。

1948年李惠堂在港创立华人足球裁判委员会,并连任六届主席。此后他以主要精力转向从事教练、著作和电台、报刊体育评论工作。

1979年7月7日,李惠堂病逝于香港,终年75岁。

李惠堂纵横驰骋绿茵25年,足迹遍及亚、欧、澳州。他从17岁成为甲级队员,到42岁挂靴退役,每次比赛都有进球纪录,踢球25年,进球2000多个,获得过50多个荣誉称号,胸前挂满了光彩夺目的奖章。他所参加的足球队,曾荣获过5次远东运动会冠军,4次全国冠军,26次香港冠军,1次广东省冠军,2次印尼冠军,2次亚洲冠军。他曾两次代表中国出席奥运会,尤其是第一次,从东南亚到西欧,沿途 27战,战战皆捷,他独自破门34次。1976年,在联邦德国一家权威性足球杂志组织的评选活动中,李惠堂同贝利(巴西)、马修斯(英格兰)、斯蒂法诺(西班牙)、普斯卡士(匈牙利)齐名,被评为“世界五大球王”。

(二)

李惠堂不仅是优秀的足球运动员,而且是足球运动杰出的组织者和领导者,曾任上海复旦大学体育系主任、中国国家足球队教练,香港华人足球裁判委员会主席,并曾获英国足球总会教练文凭,荣膺亚洲足球协会秘书和副会长、国际足球总会副会长等职,是我国足坛和亚洲足坛举足轻重的人物,对推动我国乃至亚洲足球运动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在国际上赢得了崇高的声誉。

李惠堂又是著名的足球理论家,除驰骋绿茵外,积极探索足球理论,有《球圃菜根集》、《杂果盘》、《足球裁判》、《鲁发卫吟草》、《南游散记》等足球论著问世。李惠堂认为,足球训练要从少年儿童抓起,“从小要有对足球发生兴趣,口不离足球,耳不离足球,目不离足球,食不离足球,睡时也不离足球,有如此兴趣而无大成者,未之有也”。李惠堂极为重视团队精神,他说:“现代足球之成败,关键不在于得球的人,而于没有球的人,这话骤然听起来,觉得有点惊奇,但仔细思想,却是千真万确的事实。”“足球队中人选,一定各有专长,主事者一定要晓得人尽其用,用尽其才的妙着,为全队谋福利。”“足球运动决非个人能力所为的,任你是世上首屈一指的球星,如果没有10个队友帮你的忙,11个敌人与你对赛,你还不是废人一个!”李惠堂还认为:“足球场这小小方圈,是寻师访友的好去处,是勇毅果敢的养成所,是心理智慧的实验室,慧眼观之真是洞天福地。”“体育真谛,应当以道德为本,技术为末。先求其本,而后齐其末。”“良好的纪律,坚强的意志与密切的合作,是足球队不可缺少的三项要素。否则,即使足球技术再好,也无法充分发挥,球队的战绩也不会理想。”这些精辟的理论,在今天仍极具参考价值。

李惠堂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1923年,他作为南华队主力前锋,随队远征澳大利亚。赛前,澳首都墨尔本除报载中澳足球赛消息外,竟附登一幅形容枯槁,骨瘦如柴的中国足球运动员漫画,题曰“东亚病夫”,藐视和污辱中国队,极大地激发了李惠堂和全体球员的怒火,次日两国球队交锋,中国足球队员同仇敌忾,气势如虹,一举击败澳队,轰动一时,大长了华人志气。这次访澳共踢球10多场,每次进球都有李惠堂的功劳。抗日战争期间,李惠堂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保持了中华民族优秀儿女正气凛然的气节。1941年12月25日,香港被日本军侵占。日军首领要李惠堂踢球比赛,以壮日本军威,李惠堂断然拒绝。1942年春,南京汪伪政府请李惠堂出任体育要职,并派专机迎接,李惠堂亦坚决拒绝。李惠堂说:“我李惠堂一介堂堂正正的中国人,岂能当亡国奴,要我卖国求荣,做伤天害理的事更办不到!”为了避免日军和汪伪汉奸爪牙的暗害,李惠堂在热心体育的侨商梅文鼎(曾任新四军副官,后任香港《文汇报》董事长)帮助下,通过其在澳门新豪运输公司朋友的关系,在长洲用快扒(走私艇)逃离虎口,辗转月余回到老家梅州市五华县锡坑乡。在老家,李惠堂先担任五华粮仓主任,后出任闽粤赣边区总司令部上校参议,兼任兴宁公路站站长,生活淡泊。此后一段时间,李惠堂在家乡组织球队,积极开展足球运动。1943年李惠堂和南华会部分队员在韶关重逢,在他带动下,重建了足球队,开始了“体育救国”的历程,在广东、广西、四川、云南等省区举行了130多场义赛,全部门票收入支援抗日战争。李惠堂的爱国行动,受到了全国上下的广泛赞扬。

李惠堂故居五华县锡坑镇老楼村四角楼,名为“联庆楼”,是其父李浩如于光绪十八年 (1892年)所建,现已成为五华推动旅游与足球运动发展有机结合的一个富有特色的景点。故居为客家地区常见的“四点金”式建筑,面宽五间、三进深四合院布局,左右各置一幢横屋,四角分置四层炮楼,背后筑一层围屋,门前设晒谷坪、照墙、左右转斗门和半月形水池。墙体用灰沙夯筑,顶为悬山式木桁桷瓦顶。总占地面积约440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3590平方米。故居上、中、下厅檐柱均为八角梅花石柱,左右横屋底屋檐柱为圆石柱二层为圆木柱。门窗框均用石制,正门、侧门、转斗门均有楷书题刻,上、中、下厅和左右横屋所置屏风梁架等构件,均刻有狮、凤、鳌鱼、花草、人物故事等金木雕工艺品。故居中栋右廊房为李惠堂幼年时住房,右横屋门侧狗洞是李惠堂幼年时练射的“球门”。右横屋第一间为李惠堂抗日战争时期回乡组建足球队时的住房。1994年9月,五华县人民政府为方便人们缅怀球王,把球王故居定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里面办有《球王李惠堂》小型展览,每年均有不少华侨、港澳台同胞和社会各界人士前往参观考察,缅怀球王的光辉业绩。

发布于 2022-08-11 14:08:17
收藏
分享
海报
0 条评论
29
目录

    0 条评论

    请文明发言哦~

    忘记密码?

    图形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