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皇足球运动员(足球沙皇沙尔文)

本文目录一览:

沙皇是谁? 为什么叫他沙皇??有什么来历?

阿尔沙文毕业于smena足球学校。1999赛季和2000赛季,他效力泽尼特二队,征战俄乙联赛。阿尔沙文

2000年,阿尔沙文加入泽尼特一线队。在场上,他可以胜任,边锋、前腰、前锋等中前场的任何位置,起初他打得是右边锋位置,后来移至攻击型中场,并最终成长为一名出色的前锋。上赛季,阿尔沙文获得俄罗斯超级联赛最佳球员的称号,这正是因为他能够擅长多个位置。

2002年5月17日。在俄罗斯与白俄罗斯的比赛中,阿尔沙文首次代表国家队登场。2007年3月24日,在俄罗斯与爱沙尼亚的欧锦赛预选赛中,阿尔沙文被希丁克任命为俄罗斯队长。

2007赛季俄罗斯超级联赛,阿尔沙文出场30次,攻入10球,贡献11次助攻,帮助泽尼特队夺得了自1984年以来的第一个联赛冠军。

阿尔沙文有着出色的控球能力,在场上视野极为开阔,他在2006~2007赛季和2007~2008赛季的欧洲联盟杯比赛中,总共出场25次,攻入11球,最终在2008年5月14日率领泽尼特队夺得了欧洲联盟杯冠军,他也被评为决赛最佳球员。

《中俄尼布楚条约》签订谁吃亏?

没人吃亏。

对中国:虽然让出了部分领土,但赢得了边境百年的安定,遏制了沙俄的入侵,为平定准格尔部的叛乱争取了稳定的外部环境。

对沙俄:虽没完全取得其所求的利益,但也部分满足,且其主要利益在欧洲,远东并不是关键。

中国哪个民族从俄国回归祖国

不畏千辛万苦,千里回归故土--土尔扈特部重返祖国

土尔扈特是我国蒙古族中一个古老的部落。早在明朝末年(公元1628年),土尔扈特人为了寻找新的生存环境,部族中的大部分人离开新疆塔尔巴哈台故土,越过哈萨克草原,渡过乌拉尔河,来到了当时尚未被沙皇俄国占领的伏尔加河下游、里海之滨。在这片人烟稀少的草原上,他们开拓家园,劳动生息,建立起游牧民族的封建政权土尔扈特汗国。

在以后的100多年里,土尔扈特人始终保持着与清朝政府的关系。

土尔扈特人在伏尔加河流域,生活了140多年,到了18世纪60年代,他们又决心返回故土,主要原因来自沙俄帝国的巨大压力,使他们再也无法生活下去。首先是政治,土尔扈特的体制是汗王决定一切,在汗王的下头有个叫扎尔固的这么一个机构。俄国政府要改组扎尔固,并把它的权力上升到和汗王一样,在权力上,对汗王渥巴锡是一个严重的威胁。

从经济上,沙俄政府让大量的哥萨克移民向东扩展,不断缩小土尔扈特的游牧地,意味着土尔扈特畜牧业发展受到限制。从文化方面来说,土尔扈特人全民信仰藏传佛教,沙俄政府迫使他们信仰东正教,这一条对土尔扈特人,在精神上绝对承受不了。

沙俄政府对土尔扈特人强制实行人质制度,目的就是控制土尔扈特人,一切听沙皇指挥,叫你向东,不能向西,叫你去打仗,你就得上前线。

18世纪,沙俄帝国竭力控制出海口。随着沙俄侵略势力不断扩大,战争越来越多,其中跟土耳其就打了很长时间。俄国当时就征用土尔扈特的青壮年,作为俄国的军队跟土耳其打,那么这个战争中间,土尔扈特的人员伤亡也很大。而且这个战争打了21年,土尔扈特每次比如说去上10万人,几乎打仗回来就一、二万人,当时土尔扈特人说,如果再这么打下去的话,土尔扈特就没有了。

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土尔扈特强盛时期,他们的汗国与沙俄地位是平等的,沙俄强大以后,要求他们俯首称臣。综述以上几个方面的原因,在这样的形势下,土尔扈特人,如何决定自己的命运,面临着一个严峻的考验和选择。在1767年,当时的土尔扈特在渥巴锡的领导下,开了一次小型的绝密的会议,在这个会议上就决定要东归故土。

土尔扈特人毕竟在伏尔加河流域生活了将近一个半世纪,那里的草原、牧场都留下了他们的足迹,撒下了他们的汗水。马上要放弃那块土地,说走就走,在老百姓中也不是所有的人,一下子都能想通的。

清朝乾隆三十五年秋(公元1770年),在伏尔加河下游草原的一个秘密地点,土尔扈特汗王渥巴锡第二次主持召开了绝密会议。会上,他们庄严宣誓,离开沙皇俄国,返回祖国去。1771年1月4日,渥巴锡召集全体战士总动员,提出土尔扈特人如果不进行反抗,脱离沙皇俄国,就将沦为奴隶的种族,这次总动员,点燃了土尔扈特人心中奔向光明的火焰。

尽管渥巴锡等人力图对俄国人保密,消息还是泄露了。形势的急剧变化,迫使渥巴锡不得不提前行动。他们本来计划携同左岸的一万余户同胞一道返回故土。不巧当年竟是暖冬,河水迟迟不结冰,左岸的人无法过河。只好临时决定,右岸的三万余户立即行动。

第二天凌晨,寒风凛冽。当阳光洒向大雪覆盖着的伏尔加草原时,伏尔加河右岸的三万三千多户的土尔扈特人出发了,离开了他们寄居将近一个半世纪的异乡,用他们的话说:到东方去、到太阳升起的地方去寻找新的生活。渥巴锡率领一万名土尔扈特战士断后。他带头点燃了自己的木制宫殿;刹那间,无数村落也燃起了熊熊烈火。这种破釜沉舟的悲壮之举,表现了土尔扈特人将一去不返,同沙俄彻底决裂的决心。

土尔扈特东归的消息,很快传到了圣彼得堡。沙皇俄国女皇叶卡德林娜二世认为,让整个部落从她的鼻尖下走出国境,这是沙皇罗曼诺夫家族的耻辱,她立即派出大批哥萨克骑兵,去追赶东去的土尔扈特人。同时采取措施,把留在伏尔加河左岸的一万余户土尔扈特人严格监控起来。

土尔扈特人的队伍,很快穿过了伏尔加河和乌拉尔河之间的草原。走在外侧的一支土尔扈特队伍,被哥萨克骑兵追上了。由于土尔扈特人是赶着牲畜前进的,来不及把散布在广阔原野上的队伍集中起来抵抗,九千名战士和乡亲壮烈牺牲。东归队伍必经的一个险要山口,是奥琴峡谷。一支庞大的哥萨克骑兵抢先占据了这个山口。面对强敌,渥巴锡镇定指挥:他组织五队骆驼兵从正面发起进攻,后面派枪队包抄,将哥萨克军队几乎全歼,为牺牲的九千名同胞报了仇。

一路上除了残酷的战斗,土尔扈特人还不断遭到严寒和瘟疫的袭击。土尔扈特人由于战斗伤亡、疾病困扰、饥饿袭击,人口大量减员。有人对能否返回祖国丧失了信心。在这最困难的时刻,渥巴锡及时召开会议,鼓舞士气,他说:我们宁死也不能回头!

土尔扈特人东归的消息,事前清政府一点也不知道。土尔扈特人无法和清政府沟通,更不可能得到清政府的任何援助。英勇的土尔扈特人,仍然只有再次抖擞精神,向着既定的目标一步步走去。

乾隆三十六年三月(公元1771年4月),定边左副将军车布登札布向朝廷奏报说俄方派人来通报土尔扈特举部东返。清政府才得知这一消息。土尔扈特人归来的消息在清朝朝廷中引起了争论,是把他们挡回去,还是把他们接回来意见不一致。最后清政府决定:第一,这件事如果俄国政府要出面交涉,要坚决挡回去;第二,土尔扈特人回来以后,一定要好好安置。

土尔扈特人浴血奋战,义无反顾。历时近半年,行程上万里。他们战胜了沙俄、哥萨克和哈萨克等军队不断的围追堵截,战胜了难以想象的艰难困苦,承受了极大的民族牺牲。终于实现了东归壮举。

根据清宫档案《满文录副奏折》的记载,离开伏尔加草原的十七万土尔扈特人,经过一路的恶战,加上疾病和饥饿的困扰,“其至伊犁者,仅以半计”。就是说,约有八、九万人牺牲了生命。

在五月的一个阳光明媚的早晨,土尔扈特人终于到达了祖国西陲边境伊犁河畔。当时任伊犁将军的伊勒图,派锡伯营总管伊昌阿等官员在伊犁河畔迎接刚刚抵达的渥巴锡、舍楞等人。不久,渥巴锡随伊昌阿到伊犁会见参赞大臣舒赫德,舒赫德向渥巴锡转达了乾隆的旨意,让渥巴锡等人在秋高气爽时节前往避暑山庄面见乾隆皇帝,并转交了乾隆皇帝颁给渥巴锡、策伯克多尔济、舍楞的敕书。乾隆的敕书是用满文和一种古老的蒙古文字托忒文写成的。这份敕书充分表达了乾隆对土尔扈特人的赞扬与欢迎。不久,渥巴锡等十三人及其随从四十四人,在清朝官员的陪同下,自察哈尔旗来到避暑山庄。

这一年,恰好承德普陀宗乘之庙落成,举行盛大的法会。乾隆下令在普陀宗乘之庙竖起两块巨大的石碑,用满、汉、蒙、藏四种文字铭刻他亲自撰写的《土尔扈特全部归顺记》和《优恤土尔扈特部众记》,用来纪念这一重大的历史事件。

土尔扈特人,举部回归的壮举,深深感动了全国人民,各地纷纷捐献物品,供应土尔扈特人民。清政府也拨专款采办牲畜、皮衣、茶叶粮米,接济贫困中的土尔扈特人,帮助他们渡过难关。《优恤土尔扈特部众记》及《满文录副奏折》都有详细记录。

为了妥善安置归来的土尔扈特部众,清政府指派官员勘查水草丰美之地,将巴音布鲁克、乌苏、科布多等地划给土尔扈特人作牧场,让他们能够安居乐业。最后确定的游牧地为“渥巴锡所领之地”,也称旧土尔扈特,分东西南北四路,设四个盟,各任命了盟长,舍楞所领之地,称新土尔扈特,舍楞为盟长;还有和硕特恭格部,下设四个旗,恭格为盟长。

时间虽然过去了二百多年,然而,人们没有忘记东归的英雄,他们的事迹成为经久不衰的学术研究课题。中外很多学者,都赞颂土尔扈特人民,重返祖国的英雄壮举。 东归英雄们的史诗将永远被传唱下去。

中国东北版图的奠定---康熙帝抗击沙俄

康熙(1654—1722年,爱新觉罗·玄烨)是清王朝入关后的第二个皇帝,自1662年到1722年君临天下61年。历史上所说的康熙——乾隆“升平盛世”是这时开创的,有清260多年的统治也是在这期间奠定的。康熙与法兰西波旁王朝的路易十四(1661—1715年)和俄国罗曼诺夫王朝的彼得大帝(1682—1725年)正是同时,同样引起人们的重视。

康熙帝当政61年,在国内和对外斗争中都为中国历史留下了值得重视的篇章。在国内,康熙帝统治期间,中国形成了一个疆域辽阔、民族众多、相当强大统一的封建国家;封建的经济、文化在这个条件下,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顶点,中国的版图进一步统一和稳定。

清王朝从它建立了全国的统治时候起,就遇到了复杂而棘手的和西方国家的矛盾,面临着中国历代王朝从未经历过的险恶的国际形势。特别是沙皇俄国武装入侵中国东北地区,在黑龙江流域长期进行劫掠骚扰,侵犯了中国的领土完整,破坏了中国边疆各族居民的和平生活,也威胁到了清朝政府的统治。中国各族人民和清政府不得不增强防御,对沙俄侵略势力进行自卫反击。

17世纪中叶,沙俄殖民主义者开始窥视中国领土。1643年,雅库次克督军戈洛文派出以文书官瓦西里·波雅科夫为首的一支远征军,共133人,携带********向黑龙江窜犯。这伙侵略者到处烧杀抢劫,无恶不作。他们的残暴行径,遭到当地达斡尔族人民的英勇抗击。到1646年春返回雅库次克时,全队133人只有53人生还。

1650年一月,叶罗菲·哈巴罗夫率领70名哥萨克越过外兴安岭,侵入中国黑龙江流域,窜到雅克萨以西。但他看到中国人民已有准备,自己又力量单薄,决定回雅库次克求援。1651年初,他带领137人再次窜到黑龙江上,并武力攻占了雅克萨城。由于中国东北各族人民的英勇抗击,终于把这伙侵略者赶出黑龙江流域。

1665年夏,俄国西伯利亚流放犯切尔尼果夫斯基聚众杀死了俄国伊利姆斯克的督军,然后伙同84人窜到黑龙江流域,重占了雅克萨。他们的侵略行为受到沙皇的赞许,任命切尔尼果夫斯基为阿尔巴津(即雅克萨)总管,发给饷金2000卢布。这样一来,这伙杀人抢劫的强盗,一变成为沙俄的正式官兵。他们得到沙皇政府支持后,更加有恃无恐,不仅在尼布楚和雅克萨建筑寨堡,设置工事,勒索贡税,绑架人质,建立殖民农庄,奴役和镇压当地中国各族居民,而且还不断向黑龙江中下游进行骚扰、扩张。

面对沙俄的疯狂侵略,康熙帝在加强了对中原地区的统治之后,为了保卫边疆不受外来侵犯,决定采取坚决的自卫措施,出兵反击,彻底清除这伙沙俄侵略者。康熙帝奉行的方针是军事斗争、外交谈判和充实边防三者并举。他总结了中国军民30多年来和俄国侵略者进行斗争的经验,制订了周密的计划,进行了细致的准备工作。1682年4月,康熙帝到盛京(今沈阳)谒陵后,由抚顺、兴京、哈达城(今西丰),出柳条边,5月到船厂(今吉林市),航行于松花江上,亲身视察边防情况。9月,康熙帝派副都统郎谈、一等公彭春率烦几百人,以捕鹿为名,到雅克萨附近侦察地理形势和水陆交通。1683年1月,郎谈等回到北京报告,认为要攻取俄罗斯并不难,只要发兵3000人就足够了,并建议立即行动。康熙帝没有同意这种单纯从军事上考虑的意见,认为必须作更充分的准备,先在黑龙江(今爱辉)和呼玛尔两地建城驻兵,储存粮食,修造船只,筹划屯田,开辟驿路,以求战而能胜,胜而能守。

1683年夏天,康熙帝下令设立黑龙江将军,由副都统萨布素担任,驻守瑷珲(今爱辉),并先后3次调兵3000人进驻,保卫黑龙江流域,准备剿灭入侵的沙俄侵略者。清军在做好军事进攻的同时,为了争取和平解决雅克萨问题,曾多次派人送信给盘踞在雅克萨的沙俄侵略者,要他们撤离中国领土,回到俄国境内,不要扰害中国居民,否则大军进剿,将全部歼灭。但侵略成性的沙俄侵略者,对中国的警告置若罔闻,反而招募新兵,增强雅克萨的兵力,并任命有作战经验的军役贵族托尔布金为阿尔巴津督军,来到雅克萨指挥作战。

康熙帝在对沙俄侵略军多次警告和劝说无效之后,决定出兵剿灭这伙匪帮。1685年6月,康熙帝派遣都统彭春率兵进抵雅克萨。彭春到达雅克萨后,先派人送去康熙帝致沙皇的信和他本人给雅克萨俄军的咨文,要求俄军撤离中国,对侵略者发出最后警告。6月23日,清军统帅部移至雅克萨城下和俄方对话,俄方顽固,且出言不逊。6月24日,清军列阵,包围雅克萨。25日,有一队俄军从黑龙江顺流而下,企图冲进雅克萨,被清军拦截,在江上展开激战,毙伤俄军40多人。接着,清军架起大炮,向雅克萨猛烈轰击,俄军伤亡严重,心胆俱裂,走投无路。在清军的劝降下,俄军头目托尔布金竖起了降旗。清军接受了俄军的投降,并对他们采取宽大态度,准许700多名俄国人撤出雅克萨,经额尔古纳河,返回俄国,另有巴什里等45名俄兵不愿回国,要求留在中国。随清军回到瑷珲。

托尔布金从雅克萨退到尼布楚,但侵略中国的野心不死,仍想卷土重来。这时,由彼顿率领的600名援军到达尼布楚,俄军的力量增加了。同时,他们打听到,清军战胜后已全部撤回瑷珲,并没有在雅克萨留兵驻守。因此,托尔布金和彼顿立即率军重新占据雅克萨,并全力构筑城堡工事,筹集粮草,妄图负隅顽抗。

俄军再占雅克萨,清政府不得不再次出兵。1686年3月,康熙帝下令:今俄军复回雅克萨筑城盘踞,若不速行扑剿,势必积粮坚守,图之不易。令将军萨布素等,率所部2000人,攻取雅克萨城。7月,萨布素奉命率所部2000余人及福建藤牌兵400人进抵雅克萨,随即围城进攻。经过两个多月的攻城和围困,俄军损失惨重。9月底,俄国头目托尔布金被击毙,城中俄军大多战死或病死,800多俄军最后只剩66人,粮食弹药也消耗殆尽,困守雅克萨的俄军只有坐以待毙。

康熙帝为了彻底解决沙俄侵略黑龙江流域的问题,以求得边界上稳定的和平,多次写信给沙皇,谴责俄国对中国的侵略,建议他撤回侵略军,派使议界。1686年9月,清政府又委托从北京回国的荷兰使臣宾显巴志带信给俄国沙皇,建议两国休兵,举行谈判,共同议定边界。

1686年11月,正当雅克萨围城旦夕可下的时候,一批俄国信使,由文纽科夫和法沃罗夫率领,从莫斯科来到了北京,递交沙皇要求解除雅克萨的包围和派使臣戈洛文来华议定边界的信件。康熙帝同意了俄国沙皇的请求,下令停止战斗,解除对雅克萨的包围,并实现单方面撤军。11月底,清军停止进攻。1687年5月,清军撤离雅克萨返回瑷珲,等待俄国使团的到来。进行两年多的雅克萨战争至此结束。

这场战争,是中国人民和清政府反击沙俄侵略,驱逐入侵者,收复被侵占领土而进行的一次自卫的正义战争。

与沙俄的第一次正面交锋---雅克萨之战

雅克萨之战,是沙俄侵略者妄图侵占我国黑龙江流域大片领土,我国军民被迫进行的一次反对侵略、收复失地的自卫战争。

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域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秦汉以后各朝均在此设官统辖。清朝建立之后,继续对这一地区行使管辖权,加强统治。除设盛京将军(驻今辽宁沈阳)、宁古塔将军(驻今黑龙江宁安)和黑龙江将军(驻今黑龙江爱辉)外,还把当地居民编为八旗。与此同时,还加强了吉林、黑龙江将军所辖的各镇,在沿江重要地区建立船厂,设置仓屯,陆上开辟台站驿道,发展水陆交通运输,进一步加强了边境地区与内地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联系。俄国直至16世纪时,仍是欧洲一个不大的封建农奴制国家,同中国相隔万里。

16世纪初俄罗斯统治者由欧洲一个不大的公国,逐步对外侵略扩张。明崇祯五年(1632年),沙俄扩张至西伯利亚东部的勒拿河流域后,建立亚库次克城,作为南下侵略中国的主要基地。从此,它便不断地派遣武装人员入侵中国黑龙江流域。

明崇祯十六年(1643年)夏,沙俄雅库次克长官戈洛文派波雅科夫率兵132人沿勒拿河下行南侵,于这年冬天越过外兴安岭,侵入中国领土。十一月,这些侵略者到达精奇哩江(今结雅河)中游达斡尔头人多普蒂乌尔的辖地后,四出抢掠,灭绝人性地杀食达斡尔族人,被黑龙江地区人民称为“吃人恶魔”。次年夏初,精奇哩江解冻后,这伙匪徒闯入我国东北部最大的内河黑龙江,沿途遭到我国各族人民的抗击。

清顺治三年(1646年),波雅科夫率领残部经马亚河、阿尔丹河进入勒拿河,逃回雅库次克。波雅科夫回去后扬言,只要派兵300,修上3个堡寨,就能征服黑龙江。波雅科夫带回的有关黑龙江流域的情报和他提出的武力侵入黑龙江流域的打算,引起了沙俄当局的重视和赞许。顺治六年(1649年),雅库次克长官派哈巴罗夫率兵70名从雅库次克出发,于这年末侵入黑龙江,强占我国达斡尔头人拉夫凯的辖区,其中包括达斡尔头人阿尔巴亚的驻地雅克萨城寨(今黑龙江左岸阿尔巴金诺),遭到当地人民的抵抗。哈巴罗夫将同伙交由斯捷潘诺夫率领,自己回雅库次克求援。次年夏末,哈巴罗夫率领138名亡命之徒,携3门火炮和一些********,再次侵入黑龙江,强占雅克萨城,不断派人四出袭击达斡尔居民,捕捉人质,掳掠妇女,杀人放火。九月底,哈巴罗夫又率领侵略军200余人,侵入黑龙江下游乌扎拉河口(今宏加里河)我国赫哲人聚居的乌扎拉村,强占城寨,蹂躏当地居民。英勇的赫哲人民奋起抗击,并请求清政府予以支援。顺治九年(1652年)二月,清政府令宁古塔章京(官名)海包率所部进击,战于乌扎拉村,打死沙俄侵略者10人,打伤78人。清顺治十五年(1658年)六月,宁古塔都统沙尔瑚达率战舰40艘同侵略军激战于松花江下游,歼敌270人。顺治十七年(1660年)宁古塔将军巴海率水军破敌于古法坛村,斩首60余级,溺水死者甚众。

经过中国军民的多次打击,侵入我国黑龙江流域的俄国侵略军一度被肃清。后来,沙俄侵略势力又到雅克萨筑城盘踞。清政府虽多次警告,都无济于事。在同沙俄的长期交涉中,清帝看到,若非“创以兵威,则罔知惩畏”,于是决意征剿。同时也认识到,“昔发兵进讨,未获翦除”的原因,一是黑龙江一带没有驻兵,从宁古塔出兵反击,每次都因粮储不足而停止。二是沙俄侵略军虽为数不多,但由于“筑室散处,耕种自给”,加上尼布楚人与之贸易,故使其得以生存。于是造成我进彼退、我退彼进,“用兵不已,边民不安”的局面。

针对这种情况,康熙采取恩威并用、剿抚兼施的方略,即发兵扼其来往之路,屯兵永戍黑龙江,建立城寨,与之对垒,进而取其田禾,使之自困。同时再辅以严正警告。如果侵略军仍执迷不悟,则坚决予以翦灭。为此,康熙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强边防建设,准备剿灭沙俄侵略军:侦察地形敌情,派兵割掉侵略军在雅克萨附近种植的庄稼,又令蒙古车臣汗断绝与俄人的贸易,以困惫和封锁侵略者;屯戍要地,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十二月,决定调乌喇(今吉林市北)、宁古塔兵1500人往黑龙江城一带,驻扎爱珲、呼玛尔(今呼玛南)。后鉴于两处距雅克萨路途遥远,令呼玛尔兵改驻额苏里(今俄斯沃特德内西南)。次年七月,宁古塔副都统萨布素率军进驻额苏里。九月,确定在爱珲筑城永戍,预备炮具、船舰。同时派乌喇、宁古塔兵五六百人、达呼尔(今黑龙江嫩江县境)兵四五百人,调往爱珲一带;修整战具,设置驿站,运储军需。这些措施,适合当时东北边防斗争的需要和特点。

这是因为黑龙江至外兴安岭地区距东北腹地遥隔数千里,同沙俄这样的入侵者斗争,单靠当地人民的部落武装是无法制止其侵略的。必须筹划全边,扼要屯兵戍卫,在适当地点控制一定兵力作机动,才能对付沙俄飘忽不定的反复侵扰。为此,需要建立相当数量的驿站和粮站,开辟水陆交通线和筹集运输工具,从而保障反击作战的胜利,并在反击胜利后建立一条较完整的边界防守线,才有利于长期的边防斗争。

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九月,清勒令盘踞在雅克萨等地的沙俄侵略军撤离清领土。侵略军不予理睬,反而率兵窜至爱珲劫掠,清将萨布素将其击败,并将黑龙江下游侵略军建立的据点均予焚毁,使雅克萨成为孤城。但侵略军负隅顽抗。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正月二十三日,为了彻底消除沙俄侵略,康熙命都统彭春赴爱珲,负责收复雅克萨。四月,清军约3000人在彭春统率下,携战舰、火炮和刀矛、盾牌等兵器,从爱珲出发,分水陆两路向雅克萨开进。五月二十二日抵达雅克萨城下,当即向侵略军头目托尔布津发声通牒。托尔布津恃巢穴坚固,有兵450人,炮3门,鸟枪300支,拒不从命。清军于五月二十三日分水陆两路列营攻击。陆师布于城南,集战船于城东南,列炮于城北。二十五日黎明,清军发炮轰击,侵略军伤亡甚重,势不能支。托尔布津乞降,遣使要求在保留武装的条件下撤离雅克萨。经彭春同意后,俄军撤至尼布楚(今涅尔琴斯克)。清军赶走侵略军后,平毁雅克萨城,即行回师,留部分兵力驻守爱珲,另派兵在爱珲、墨尔根(今黑龙江嫩江)屯田,加强黑龙江一带防务。

沙俄侵略军被迫撤离雅克萨后,贼心不死,继续拼凑兵力,图谋再犯。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秋,莫斯科派兵600增援尼布楚。当获知清军撤走时,侵略军头目托尔布津率大批沙俄侵略军再次窜到雅克萨。俄军这一背信弃义的行为引起清政府的极大愤慨。次年初,康熙接到奏报,即下令反击。

七月二十四日,清军2000多人进抵雅克萨城下,将城围困起来,勒令沙俄侵略军投降。托尔布津不理。八月,清军开始攻城,托尔布津中弹身亡,改由杯敦代行指挥,继续顽抗。八月二十五日,清军考虑到沙俄侵略者死守雅克萨,必待援兵,且考虑隆冬冰合后,舰船行动、马匹粮秣等不便,于是在雅克萨城的南、北、东三面掘壕围困,在城西河上派战舰巡逻,切断守敌外援。侵略军被围困近年,战死病死很多,826名侵略军,最后只剩66人。雅克萨城旦夕可下,沙皇急忙向清请求撤围,遣使议定边界。清答应所请,准许侵略军残部撤往尼布楚。雅克萨反击战结束后,双方于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七月二十四日缔结了《中俄尼布楚条约》,规定以外兴安岭至海,格尔必齐河和额尔古纳河为中俄两国东段边界。黑龙江以北,外兴安岭以南和乌苏里江以东地区均为清朝领土。

雅克萨之战清军之所以取胜,首先是由于战争是正义的,得到了军民特别是边疆地区各族人民的热烈拥护和积极支持。其次是清军从长期的斗争中逐步认识和掌握了边界斗争的特点,采取了有效措施,作了较充分的准备。第三是实行了军政兼施的指导方针,在以武力为后盾的基础上,先对侵略者严辞警告,警告无效后,才发兵反击。反击时采取先扫外围,然后水陆并进,三面包围,一面堵截,断其外援的战法,迫使侵略军困守孤城并攻克之。

此战的胜利,是中国人民在辽阔的东北边界为保卫边防而进行的长期反复斗争的一次胜利,它挫败了沙俄跨越外兴安岭侵略我国黑龙江流域的企图,遏制了几十年来沙俄的侵略,使清东北边境在以后一个半世纪里基本上得到安宁,谱写了一曲反侵略斗争的凯歌。

足球“沙皇”来了吗?

“沙皇”不具备代表阿森纳参加欧冠的资格,可惜了,不然的话他有可能会带领阿森纳击败曼联甚至是夺冠呢!期待他下个赛季辉煌的表现吧!

发布于 2022-08-09 00:08:38
收藏
分享
海报
0 条评论
54
目录

    0 条评论

    请文明发言哦~

    忘记密码?

    图形验证码